2014-08-27 鱼头

岭南的八月尾,夏天的闷热潮湿依然不肯褪去。但处暑之后,盛夏的气势已然减了大半。我们可以从清晨舒爽的微风,以及傍晚匆忙的夜幕中得知,岭南的秋天已慢慢走向我们身边。

八月末,我们为30位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安排了两次夜间观察活动。我们发现,不知不觉中,秋天的大自然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古人说,“春听鸟,夏听蝉,秋听虫鸣,冬听雪”。岭南的雪是稀罕物,我们很难一睹芳容。但前三种,我们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和它们近距离的接触。而秋天,正是眼观昆虫、耳听虫鸣的好机会。

这只晶莹剔透的漂亮昆虫叫螽斯,它还有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蝈蝈”,台湾的朋友喜欢叫它“纺织娘”。从盛夏到初秋,雄性螽斯都一直“驻场”在夜晚的大自然中,扮演“男高音歌唱家”的角色,来吸引异性的青睐。

螽斯的叫声有些许金属的感觉,相比蟋蟀,它的声音更加响亮、尖锐,甚至有点刺耳。螽斯的前翅是发音器,通过互相摩擦来发出“动人”的音乐。

让我们来介绍下一位大自然的“驻场乐手”——蟋蟀,古人称”促织“,俗名“蛐蛐儿”。与螽斯不同,蟋蟀喜欢生活在地面石砾之间,所以它的身体呈暗褐色——这也是它的”夜行衣“,因为蟋蟀通常昼伏夜出,而且生性有些孤僻,通常一穴一虫,不喜欢和”别人“搭伙过日子。

不过,这不妨碍蟋蟀成为昆虫界技艺精湛的”小提琴手“。蟋蟀的发声原理和螽斯类似,都是通过翅膀互相摩擦,来发出动人的音乐。

下一位落场的歌手是蝗虫,又称”草蜢“、”蚂蚱“、”蚱蜢“。实际上,从分类学上说,”蝗“、”蚱“、”蜢“之间有细微差别,不过我们普通公众不必去钻研,所以统称蝗虫就好。蝗虫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害虫,因为它们喜欢吃禾本科的稻谷等农作物。不过,对大自然来讲,是没有所谓的”害虫“和”益虫“之分的。

蝗虫的发声构造和螽斯、蟋蟀略微不同,它用后腿来摩擦翅膀以发出声音,所以,蝗虫更像是”小提琴手“。不过,蝗虫的声音相对细声,比不上螽斯和蟋蟀,所以这个称号是抢不回来了。

这是自然音乐会中的”鼓手“——蝉。在夏天参加过夜观活动的孩子们和家长都知道,夏天的夜晚是”金蝉脱壳“的季节,我们在森林中见过无数蝉的终龄若虫奋力破土而出,用一晚上的时间爬上树干,破壳新生,迎来生命最后的光彩。

到了秋季,我们很难在森林中看到那一番盛景了。不过,森林中依然随处可见“蝉蜕”,算是对我们的一个补偿吧。想看”金蝉脱壳“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们,我们在明年的大自然中等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