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1

作者:徐仁修

人类的袓先有百万年以上的时间,都在荒野中度过, 他们凭着本能、聪明、勇敢而在大自然严苛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后来更由于科技的发展,得以独霸全球,过着自认为丰足、舒适、方便的生活。然而,人类却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而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丧失了与大自然相处的能力。

人类原本就来自于大自然,人类的进化和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进化的过程中,从满溢着野兽、青草的洪荒时代里走过来的人类,其实是最好的野外求生专家。因此,在我们的细胞基因里充满着荒野的熟悉:听到美妙悦耳的鸟啭,你或许不知道是什么鸟,但是你会受到感动,甚至唤起许多潜藏的记忆。看到野兽时你会感觉到自已的渺小,看到有着软绵绵皮毛的动物,你会想摸牠,因为你的袓先几百万年来都穿着牠,牠给你一种安全的感觉。

而当你走在幽暗的沼泽、茂密的森林,你会感到一种神圣的气氛,令你不敢出声,怕惊起一条蜷在枯叶里的蛇,怕一不小心有只大灰熊的头从树后探出来说:「嘿!你在做什么?」你将发现这个世界不属于你,而你像一个闯入者,这种复杂的情绪混合着,令人不得不放掉以人为本位、为主宰的思考。

有一个经验使我非常难过,我在台湾拍雁鸭时,即使匍伏前进一百公尺处,雁鸭依旧「啪」的一声飞掉了,但有一年我在日本用标准摄影镜头来拍,牠们竟旁若无人,一点也不害怕,而这群雁鹣,其实也是飞来台湾的那一群,或许在牠们的遗传基因中,已经要牠们一代告诉一代:南迁过程中的台湾岛,是个专门吃雁鸭的岛,必须格外小心。

在进化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动的、恐惧的,其实都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而这里有一个非重要的课题,那就是人和自然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份子,虽然现今的环境,已经很少机会让你好好的观察一棵树,和一棵树做朋友。

唾手可得的自然野趣 

来自大自然的愉悦逐渐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变成一种奢侈的亨受。大部份的人到了大自然里会变得手足无措,虽然如此,悠游在大自然时,我们的心头深处仍有一些「回归」的喜悦,一种熟悉的感觉,那正是人类袓先长久生存在大自然里,潜藏在我自基因中的本能。我们的心灵深处是渴望接近大自然的,只要稍加启发,我们就可以和大自然和谐而愉快地相处,而启发的秘诀,就是做自然观察。自然观察并非难事,只要你愿意投入。就像巴西雨林中一位十岁的印第安小男孩,他对大自然的知识就远超过一位在美国研读自然生物的硕士。所以,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然观察家,只要你愿意拨出时间虚心地接近大自然。

也许许多人会问,该如何着手做自然观察呢?如果是住在都市里的人,又该从何处观察?

其实你只须从身边最容易的地方着手,例如观察一棵树,看这棵树四季的变化:何时芽苞涨大,何时吐芽、展叶,颜色的变幻,何时开花、结果,果实何时成熟,叶片在哪一个季节变色脱落……。你也可以观察有哪些动物依着这棵树而生,例如蛾的幼虫、蝴蝶的幼虫、甲虫等等。当果实成熟时,又有多少鸟雀,甚至是鼠辈来撷取。

依此,你也可以只观察一片草地,去认识这片草地上的各种野草,它们之间的消长,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昆虫、鸟类的关系。也可以只观察一种动物,例如蝴蝶的生老病死。观察的对象无所限制,可以是一条小沟、一湾野溪、一条步道、一座森林、一片野地。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童年时代,家后面有一排密密麻麻的树,雀榕因为长得比较大,所以我们堂兄弟就一人选一棵,作为自已的荒野之家。我知道它一年掉几次叶子,什么时候发新芽,外面那层白色榕叶的苞片,带点甘甜,微微地涩,令人愈吃愈锇,等果实成熟了,我们也吃,所以我们常在树上爬得高高地,互相叫来叫去,「你那棵熟了没?」「你那棵还没熟,先到我这儿来吃!」「吃完了就到你那一棵。」秋天到了,无患子开始熟了,我们小时候要去拣无患子。最上面一层做肥皂的代用品,里面一棵棵像龙眼仔的就做弹珠。茄冬这时也熟了,采下果实先用开水烫过,放点盐、一点糖,就是我们的野果,酸酸涩涩的,像做糖葫芦的鸟梨。还去搜集月桃的果实,日本人买了去做仁丹。到了春天,我们去找笋蛄,牠是吃笋子的,属于象鼻虫类,我们用线绑住牠的鼻牵着牠飞、从牠的背甲区分,五角形的叫「雨伞」,三角形的叫「龟勒亚」,接着我们去找牠的幼虫,那幼虫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幼虫和成虫放在火炉下烘一烘,烤干了之后,香味四溢!

当远处乡镇『冰、冰、枝仔冰』的叫卖声响起,在那恶死鬼的年代,真是听了全身都像生病一样,再也没有比这更诱人的声音,会令人坐立难安。我们从四、五月就开始准备零钱:去找桂竹笋的壳,做笠帽用,十个一毛钱;去找蝉蜕,一百个五毛钱,五毛钱可以买五枝冰外送一枝。去找破铜烂铁,找各种草叶,像凤尾草、薜荔……

自然的奥秘 

自然荒野可以减轻你的俗虑,让你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对一切众生的尊重,感受到真正宁静致远的喜悦。它不只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许多艺术、文学也都在歌咏大自然、模仿大自然。就像布袋莲,它所有的花瓣都是紫色,但就在中间那个花瓣的顶上还有黄色,黄色里还有更深的紫。像凤凰的眼睛,不知是怎么配上去的,竟敢在那地方点一点黄。再看赤尾鲐,碧绿身躯侧画着一条白线,公的又多一条红线。还有一种毛毛虫会模仿赤尾鲐的长相,让敌人不敢吃牠。端红蝶的幼虫,一受惊动,就会立刻把头翻过来,而且涨大,两个假眼凸出,身体两侧还有白线、红线,如果你敢触动牠,牠会像蛇要抬起头咬人一样,甚至会吐出绿色的东西,你会知道牠也在模仿赤尾鲐,因为赤尾鲐是牠在树上最常见的蛇。凡此种种都是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智慧,可惜的是愈来愈多人不懂大自然,愈来愈难体会、欣赏大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渴望还在心里燃烧着,长久下来,产生了焦躁、不安的情绪,暴喜暴怒。最后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疾病。

要接触大自然,体验它的美,我们可以自己动手观察,也可以分组去做深入的体验,多尝一尝、闻一闻多种植物的味道,像酸藤、鸡屎藤……。几个人固定一组观察定点,把它四季的各种生态摸熟,拍照、纪录,遇到不懂就查书,像有经验的人请教,在这样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将不只是知识,还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当你成为一名自然解说员带领别人时,可以学着观察你所带领的对象,训练自己跟人互动与相处,你会觉得生活领域和心胸都开放了,你结交了许多人类朋友与大自然的朋友,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只要你能敞开自己的心胸,进入自然,也承诺保护自然的使命,那么你就会是最佳的自然观察家。

高贵的情操,无私的奉献

为了防止大自然继续遭受破坏,自然观察家就是最好的自然解说员。解说员所要做的任务,就是宣扬保护大自然的理念,目的是把大自然里美好的事物和经验介绍给大家,让更多人能去体验,如何进入大自然,和动植物做朋友。自然解说员做的是和大自然对等的互动,能尊重、爱护、欣赏自然,对人类和自然有一种深沈的关怀,带领人进入丰富、奥妙的自然体验。

解说员出去解说时,必须像传教士般,有救人的使命感,了解拯救的对象是将来的人类,是现在看不见的生命,它们可能是一片草原、一座森林以及生活在里头的所有动物。了解这层意义,解说员就会激起一股使命感,他们做的,不仅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更是最深层的人道主义。

解说员是非常生活化的,必须具有广泛的各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动植物、人文、历史等等。要把一个人引进自然,也要让他把自然带进他的生活里,跟他的感官接触,跟人的历史接触。譬如我们谈大安森林公园,先设想400年前的大安森林公园是怎样的地方,它应该生长什么植物,而在人为的设计下,它又生长了何种植物,我们会了解,大自然造的林才是真正的森林。如果我们看鸟,除了可以看到鸟、听到鸟之外,还要了解鸟类跟环境的互动,牠生活在疏林或密林、陆地还是水边,如果是水边,就会和许多水生昆虫、水栖昆虫互动着。解说员必须经过许多经验,才开始有能力去阅读大自然的故事,和诉说大自然的故事。并且还要阅读许多书,借着书中的文学性、趣味性来丰富解说,激发想象力。像《所罗门王的指环》、《少年小树之歌》等书籍,里头的内容都很深刻,很自然的将人与万物的互动加以描写,有些读了会令人感动得流泪,有些则又让你捧腹大笑。

担任解说员最大的条件,就是一份奉献的心与强烈的使命感。所得的回馈,是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启发与感动。像我拍摄的照片、所写的文章,一切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给予我的灵感。事实上,所有人的体内都积存着许多本能,我们平常所用的尚不及不十分之一,当你无私地奉献给大自然后,许多累积的智慧本能,都将会被开启释放出来。担任解说员,热诚、使命感与无私的投入将会让你觉得值回人生,而这也是为大自然奉献心力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