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Custom Widget

This Sliding Bar can be switched on or off in theme options, and can take any widget you throw at it or even fill it with your custom HTML Code. Its perfect for grabbing the attention of your viewers. Choose between 1, 2, 3 or 4 columns, set the background color, widget divider color, activate transparency, a top border or fully disable it on desktop and mobile.

This Is A Custom Widget

This Sliding Bar can be switched on or off in theme options, and can take any widget you throw at it or even fill it with your custom HTML Code. Its perfect for grabbing the attention of your viewers. Choose between 1, 2, 3 or 4 columns, set the background color, widget divider color, activate transparency, a top border or fully disable it on desktop and mobile.

致自然书 | 乡愁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11-21 蜻蜓 2014年10月。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集体遇到一只螳螂。 加入鸟兽虫木办的自然解说员训练班,当时并没有想过要成为解说员,只是感受到来自自然的呼唤,还有我心底对自然的渴望。离开太久太久了,那里埋藏着我的乡愁,想回到自然,却又近乡情怯…… 2014年9月20日。中大。观察摄影课。导师小宇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拍同一片叶子。 2014年9月14日。华南植物园。夜观。偶遇一只斑腿树蛙。 跟随鸟兽虫木的老师和伙伴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大自然,才发现自己多久以来,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想象力。 2014年10月。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一根蕨与一棵蝴蝶草在对话。 自然与孩子一样,若要了解它,请先放下身段,蹲下来,仰望它,以无比谦卑的心请求它的接纳。此时,你就能发现许多你从来不会注意的东西。一朵小小的不起眼的小花都散发出让人惊叹的美。 2014年9月20日。中大。观察摄影课。一丛绽放中的马利筋。 不需要了解它的科目种类,抛开那些专家才需要记住的名词,我只需要去看去闻去听去触碰去感受……这些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我去做的,别人可以告诉我这个植物的名字,但是却无法代替我走近一朵花一株草,无法代替我去和它们交谈。 2014年9月20日。中大。观察摄影课。隐藏在叶子底下碧绿色的蚂蚱。 2014年9月10日。树木园。第一次夜观。一只有着长长触须的螽斯。 大自然所给予的太过丰盛了,那种饱满的丰盛不会因时间的消逝而减弱,反而会化成滋养内心的力量。 2014年10月。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随手捡到的杉树果子。 即使是同一棵树的叶子都那么姿态各异,枯萎的颜色和形态都如此迷人,还有各种各样的花,你简直无法想象植物们花那么大的心思来想尽办法完成繁殖的任务。 2014年10月。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一只趴在我手臂上的蚂蚱。 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用可以手机拍,用笔画,用心赏,用文字记录…… 2014年10月。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乡愁浓烈,近乡依然情怯,家一直都在,从未离开,每一个自然的孩子都有家可归。 摄影、文字:蜻蜓  

那些飞翔的精灵——我的观鸟故事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10-30 鱼头 上周,在鸟兽虫木自然解说员培训班上,中山大学鸟类生态研究组的黄秦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有趣的观鸟入门课。而我也在黄老师的图片和解说下,回忆起我自己和那些动人飞羽们之间的故事。 我的童年在浙西北的山水之间快乐的度过。现在回忆起我和鸟儿们的故事,似乎只剩下用气枪弹弓打鸟、像闰土那样捉麻雀、掏鸟窝掏出蛇、以及养死无数幼鸟这样的“不友好”的记忆。对于我来说,这些故事再加上钓鱼抓虾摸螃蟹游野泳满山游荡,这几乎就是大自然对我最初的启蒙了。 2008年暑假,我20岁,这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在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徐仁修老师的引领下,我走上了成为一个自然观察者和自然解说员的道路。和众多其他自然爱好者一样,鸟类的观察--简称观鸟,是一个既时髦又有趣的自然观察活动,我理所当然的开始了尝试。我买来一个超重的望远镜,外加一本常见鸟类图册和一顶草帽,就上了广东南岭,寻找那“传说中”生活在南岭的300多种鸟类。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至今都想不起我在那里到底看到了什么。 回到大学校园,我继续坚持在校园和城市里寻找鸟类。我发现了一只生活在学校池塘水杉林中的普通翠鸟,并和它成为了朋友,因为我们都爱吃新鲜的鱼。在恋爱失败的时光里,我定期拜访它。看看它是否找到了新女朋友。后来我才知道,不在繁殖期的翠鸟,普遍都是独居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光棍”——这个事实多多少少安慰了我。 2009年冬天,我深入川西北的藏区。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我再一次和自然生活在一起。那里有连绵不绝的雪山、草甸,有数不清的牦牛、羊群,蜿蜒不息的雅砻江在学校门前穿过。象征着“天葬”的神鸟胡秃鹫几乎每天都盘旋在明朗的天空。当地喇嘛说,胡秃鹫饿极的时候,会从天上俯冲下来,抓走正在吃草的小羊。而在一些晴朗的午间,当我走在路上,胡秃鹫经常无比低矮的从我头顶悠然滑过,双翅宽2米有余的它们,倒影映在地上,让我几乎以为这是一架“幽灵”飞机。我也担心,我会不会也像那些小羊一样,被它一把抓走? 除了胡秃鹫,藏区也经常见到乌鸦、麻雀、红嘴山鸦、喜鹊甚至旋壁雀,每天看到一种或一群不同的鸟,都会让我兴奋不已。不过当时我并不以累积鸟种为荣,于是放弃了每天的记录。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我看过多少种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Birdwatcher。 2011年9月,我代表鸟兽虫木前往台湾参加两岸环境论坛。在乌来的第一个晚上,我和当地荒野的伙伴去夜观。在不费吹灰之力的看了台湾8种蛙类之后,我终于见到了梦寐三年的奇景:我发现一只暗绿绣眼正停在树枝上睡觉,它全身的羽毛都蓬松开来,并且把头埋进胳肢窝下面,以扰乱天敌的视线,保障自己的美梦没有危险。正是因为地上一坨新鲜的鸟粪,让它暴露了自己。或许你会怀疑它为什么睡觉的时候可以牢牢抓住树枝——不会掉下来吗?可对于鸟类来说,这才是它们放松时候的姿势。 2013年的元旦,我在伦敦湿地中心见识到了人与自然的良好互动。伦敦湿地中心原本是泰晤士河边上一块荒废的土地,后来在当地自然保育团体多年的推动下,政府促成建立了一个信托基金,这里被逐渐改造成一个供当地水鸟和候鸟觅食栖息的胜地。同时,越来越多的公众成为这里的义工自然解说员,带领市民和游客领略这里的自然风光,学习自然知识。至此,这里已经是伦敦著名的自然教育和保护基地了。 而在大陆,人们和鸟类的关系,却仍然有漫长的路途要走。虽然越来越多的公众包括中小学生开始加入观鸟拍鸟的队伍,借由观鸟来保护自然的种子也正在逐渐萌芽。但仍然有一大部分人只是为了猎奇和纯粹积累鸟种而观鸟拍鸟。 今年清明,我进入豫鄂交界的大别山。当地有著名的白冠长尾雉和仙八色鸫,我没有“非看不可”的自我承诺,只抱着“有鸟赏鸟,没鸟看植物”的心态。我一个人在山里转悠,很快便发现了白冠长尾雉的踪影。后来回到旅舍,几位五湖四海的观鸟人聊起来,一听说我发现了白冠,便兴奋地要求与我同行,约定第二天一早再去寻找。 于是第二天凌晨5点,我们便出发前往白冠的出没地。6点30前后,保护区蜿蜒的山道上陆陆续续来了十余辆面包车和私家车,停在路边等待白冠的第一次现身。面包车司机通常都是当地人,带游客看鸟已成了一门生意,尽管他们对鸟类所知不多。后来的结果也令人失望,除了我们这队看到了2次白冠的踪迹,其他队伍全部铩羽而归。而我们这一队的几位朋友,除了在他们日渐丰满的鸟类列表上又增加了新种之外,我也没有看到其他令人眼前一亮的有价值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我们眼前面临的现实,观鸟只是一个时髦的游戏,让我们自以为和自然无比亲近。为了看到和拍到心仪的鸟类,我们穷尽一切办法,不惜跋山涉水,忍饥挨饿。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明白其中的意义?除了简单的“看到”和“拍到”之外,是不是应该还有其他值得探索的东西? 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思考吧。

是谁在画圆圈?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9-05 小宇 海芋,也许你不晓得它的名字,但你一定在山林或者城市角落见过它们,向阳而生,叶子宽阔。因有毒,腰杆挺得直,人和虫子少有欺负,因此叶子虽大,却常完好无损。 有一次我发现海芋上,居然有一个一个大圆圈,像今天中秋的月亮一样圆,于是很好奇,是哪个小孩的恶作剧? 再后来稍微留意,发现许多地方的海芋都有这样的怪圈,而且数量很多,我更觉奇怪了——难道是某种动物的杰作?这样的疑问一直挂在我心头,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寻思着有什么办法能够找出画圆圈的幕后操手。 我在白天观察了几次,并没能寻找到答案,于是猜想可能它不是白天作案,而是夜黑风高的时候才出来,后来就选择在夜晚出去侦查海芋。经过多次夜间观察,我终于发现了蛛丝马迹。 一次夜里,我在海芋的叶子上面发现了一个小孔,环绕着虚线画的小圆圈,切口新鲜,显然还没完工,我断定凶手就在现场,于是电筒从叶子背面照过去,凶手背影清晰可见。 这会是谁呢?如此小心谨慎,而且为什么会画圈圈呢?于是我凑上去观察——居然是一只叶甲,一种吃叶子的好手。它悄无声息地吃着美味,完全不搭理我。 原来,海芋是非常聪明的植物,在叶片受到攻击的时候,会迅速向被攻击的部位传输毒素,以保护自己,因此大部分昆虫望而却步,直到这种叶甲找到了妙计。它先在叶片上画一圈,将叶子传输毒液的经脉切断,然后才慢慢地享用圈内的叶子。 那么为什么要画圆圈呢?原来不止我们知道边长相同时,圆的面积最大。叶甲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选择画圆圈,而不是正方形,或者五角星。 当我知道了叶甲的智慧之后,对此敬佩不已,啧啧称奇。原来我们人类一只手指就能按死的生物,居然也是如此聪明,可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如果你也想向自然学习,就放下自己作为人类的身段,一起来当自然小侦探吧!

家门口的大自然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9-03 亲近大自然是否一定要去远方呢,当然不是,即便是熟悉的地方,也有不寻常的风景,家门口也能发现大自然。这是在我家楼下的杂草地,每天有许多人从这经过,一切都再熟悉不过了。 有一天出门,在楼下建筑垃圾形成的碎石杂草堆里,一株紫色花朵跳入眼帘,是如此美丽耀眼,让我心中一怔。后来才得知这种花儿名“夏堇”,未开花时低调平凡,开花时亮瞎人眼。 仔细看它的花儿,黑色、紫色、黄色,如此大胆的配色,吸引着许多小蜂远道而来,它们在花朵的客厅里做客——采蜜,顺便帮夏堇传粉作为回报。看看这个花儿像什么呢?是不是有点咸蛋超人的感觉。 再继续往外走,今天蓝天白云,是难得的好天气,在榕树、芒果树和木麻黄交织的空中,一大群黄蜻蜓在翩翩起舞,我寻思着这是蜻蜓聚集在一起觅食蚊虫,还是正在进行相亲舞会呢? 突然,一只蜻蜓垂直着掉落在地,我以为是雄性蜻蜓再争夺恋爱对象呢,但又觉得不对劲。走向前去,居然是一只胡蜂将一只大它数倍的蜻蜓按倒在地。紧接着,一只、两只蜻蜓与胡蜂纠缠着落地,蜻蜓的相亲舞会居然变成了胡蜂的狩猎场,顿时杀气腾腾,浪漫全无。 胡蜂将蜻蜓制服后,用自己强有力的上颚,一点点地把蜻蜓的翅膀、头部咬断,以减轻重量。随后胡蜂像直升飞机一样,吊着自己的食物远去,只留下蜻蜓头部在落满榕果的地上,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当我趴在地上看胡蜂与蜻蜓纠缠的时候,有些人不解地经过,留下鄙视的眼光,而有些人会好奇地凑上来,当他们也同我一样看到胡蜂捕猎的经过,眼神里也满是好奇与兴奋。 鲁迅小时候,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作百草园,那些树木、野草、昆虫生长的地方却是他的乐园,予以他许多想象和智慧。 我以前也期盼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长期而方便地做自然观察,却始终找寻不到合适的点。直到如今,我才猛然意识到,大自然无需特地寻找,就在我的家门口。

秋听虫鸣声 | 我们的夜晚大自然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8-27 鱼头 岭南的八月尾,夏天的闷热潮湿依然不肯褪去。但处暑之后,盛夏的气势已然减了大半。我们可以从清晨舒爽的微风,以及傍晚匆忙的夜幕中得知,岭南的秋天已慢慢走向我们身边。 八月末,我们为30位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安排了两次夜间观察活动。我们发现,不知不觉中,秋天的大自然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古人说,“春听鸟,夏听蝉,秋听虫鸣,冬听雪”。岭南的雪是稀罕物,我们很难一睹芳容。但前三种,我们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和它们近距离的接触。而秋天,正是眼观昆虫、耳听虫鸣的好机会。 这只晶莹剔透的漂亮昆虫叫螽斯,它还有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蝈蝈”,台湾的朋友喜欢叫它“纺织娘”。从盛夏到初秋,雄性螽斯都一直“驻场”在夜晚的大自然中,扮演“男高音歌唱家”的角色,来吸引异性的青睐。 螽斯的叫声有些许金属的感觉,相比蟋蟀,它的声音更加响亮、尖锐,甚至有点刺耳。螽斯的前翅是发音器,通过互相摩擦来发出“动人”的音乐。 让我们来介绍下一位大自然的“驻场乐手”——蟋蟀,古人称”促织“,俗名“蛐蛐儿”。与螽斯不同,蟋蟀喜欢生活在地面石砾之间,所以它的身体呈暗褐色——这也是它的”夜行衣“,因为蟋蟀通常昼伏夜出,而且生性有些孤僻,通常一穴一虫,不喜欢和”别人“搭伙过日子。 不过,这不妨碍蟋蟀成为昆虫界技艺精湛的”小提琴手“。蟋蟀的发声原理和螽斯类似,都是通过翅膀互相摩擦,来发出动人的音乐。 下一位落场的歌手是蝗虫,又称”草蜢“、”蚂蚱“、”蚱蜢“。实际上,从分类学上说,”蝗“、”蚱“、”蜢“之间有细微差别,不过我们普通公众不必去钻研,所以统称蝗虫就好。蝗虫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害虫,因为它们喜欢吃禾本科的稻谷等农作物。不过,对大自然来讲,是没有所谓的”害虫“和”益虫“之分的。 蝗虫的发声构造和螽斯、蟋蟀略微不同,它用后腿来摩擦翅膀以发出声音,所以,蝗虫更像是”小提琴手“。不过,蝗虫的声音相对细声,比不上螽斯和蟋蟀,所以这个称号是抢不回来了。 这是自然音乐会中的”鼓手“——蝉。在夏天参加过夜观活动的孩子们和家长都知道,夏天的夜晚是”金蝉脱壳“的季节,我们在森林中见过无数蝉的终龄若虫奋力破土而出,用一晚上的时间爬上树干,破壳新生,迎来生命最后的光彩。 到了秋季,我们很难在森林中看到那一番盛景了。不过,森林中依然随处可见“蝉蜕”,算是对我们的一个补偿吧。想看”金蝉脱壳“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们,我们在明年的大自然中等着你们!

蝶碟不休 | 美食与爱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8-13文/摄影 小宇 蝴蝶是极好的自然观察对象,变化万千,姿态优雅,从城市到乡村,有花的地方总少不了她们光顾,所以有时候你只需要等在花旁,无需任何邀请信,她们便会主动迎来。 扶桑花又叫大红花,配色鲜艳,很难不被蝴蝶发现,玉带凤蝶等一些蝴蝶都翩然而至,仿佛相约出席一场盛宴。 柑橘凤蝶有些心急,还没飞到就已经将卷起来的吸管伸直,迫不及待想尝尝花蜜。扶桑的花柱是非常好的停机坪,它可以安稳地降落在上面享用美餐,吃完后再顺便帮花朵传粉。 两只玉斑凤蝶在竞逐一位姑娘的青睐,怎料这位姑娘对后面献殷勤的小伙子一点儿都不搭理,却自顾自地享用美餐了,美食与爱不可兼得啊。 蝴蝶的爱情是一场追逐游戏,姑娘不能跑太快,否则小伙子可追不上。然后,它们会在林间共同翩翩起舞,舞姿动人,这样的舞蹈常让我看得感动。 有些蝴蝶喜欢聚在花边享用美食,有些则喜欢在溪边喝水,你一定也见过这样的情形吧——成群的青凤蝶聚在一起吸水,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没认真观察。 你看到了吗?青凤蝶在一边吸水的同时隔一会儿就尿尿,这不是偶然哦,特别是炎热的中午,遇到蝴蝶喝水,不妨仔细观察下它的屁股。 原以为小孩子喜欢比谁尿的远,蝴蝶也会呢!这只燕凤蝶是尿尿高手,屁股撅起,那是又高又远。蝴蝶为什么喜欢大口喝水,大胆尿尿呢?一方面可以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另一方面是喝水降温。 还有一些蝴蝶是自然界的清道夫,会吸食腐败的东西,甚至便便呢,图中为二尾蛱蝶在吸食一只死去的雏鸟,便便我就不好放出来,以免影响大家的食欲了。 汗液也是蝴蝶所喜欢的,有时候它停留在你脚上或头发上,并不表示它喜欢你,只是告诉你,你该洗澡了! 关于蝴蝶,有太多故事可以讲,我碰到许多人会问,蝴蝶和蛾子的区别是什么?我开始还解释下,后来就懒得了。生物学家认识一种动物,会看它的特征,而自然解说员会把它当朋友,对于熟悉的朋友,你看看背影就知道它是谁了,而无须检查它脸上的黑痣。 生命不息,蝶蝶不休。从观察蝴蝶开始,是我们进入自然的最好途径之一。

荷花池的秘密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8-11 小宇 中大的荷花池,白天,许多老人在旁休息闲聊,夜晚,常有情侣在此甜言蜜语,更多人则是匆匆路过。但这儿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不同季节的荷花池总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着…… 七月,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有小贩在兜售莲蓬,似乎告诉路人是时候赏莲了,当我来到中大的荷花池时,荷花已占着大半江山,绿意丛中点点红,颇为漂亮。 在更早的三月份,荷花池一湖明镜,全无荷叶的踪影,无数的黑框蟾蜍一下子都冒了出来,占据这湖面和堤岸,让人怀疑这为什么叫“荷花池”,而不叫“蛤蟆池”。 “春天来了,妈妈背着孩子出游……”当我这样讲的时候,立刻被小朋友纠正:你说错了,是蟾蜍在交配,看到它们产的卵没有,好长的两条线啊……现在的小朋友懂得真多。 到了四月,荷花池蛤蟆不见了,夜晚当我经过时,池塘里传来阵阵狗吠声,原来池塘已被沼蛙占领,它们在水草和洞穴里大声地唱着情歌,这是属于它们的浪漫夜。 在八月的此时,荷花满池,中午时分会从荷叶中传来几声沼蛙的叫声,只是荷叶葱葱,却再难发现它们的身影。 蜻蜓倒是蛮多,红蜻、斑丽翅蜻、玉带蜻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如果有雌蜻蜓前来它们就主动迎上去打招呼,如果是其他雄性,则立刻驱赶,一点都没有请进来做客的意思。 斑丽赤蜻翅膀宽大,飞行缓慢,远远的看上去像蝴蝶翩飞,是我最喜欢的蜻蜓。但别看蜻蜓都这么漂亮,可是凶猛的荤食主义者,以蚊虫为生,甚至会捕食豆娘或小蜻蜓。 玉带蜻白色的腰段十分扎眼,它气势汹汹,泥头蜂靠近也一点儿不怯懦地迎上去驱赶。然而对于女朋友却十分耐心,当女朋友在蜻蜓点水的时候,它会悬空在一旁静静守候,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既然蜻蜓是荤食者,为什么这么多蜻蜓会喜欢在荷花池?如果你知道蜻蜓小时候是生活在水里,就不会奇怪了,看!它小时候的样子和蜕变后的模样差别有多大。 荷花池最多的要数这种会划船的小家伙,它们叫“水黾mian”,在荷花池面四处游荡,见到落水的蜂类,便一哄而上抢食,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剩下这两者水黾相持不下,共同分享猎物。 夏日炎炎,许多昆虫会到荷花池饮水,在这样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蜘蛛的踪影,它们躲藏在荷叶上,待有猎物稍有停留,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其捕捉。 小小的荷花池不只是荷花盛开、鱼儿戏水的浪漫之地。四季轮回,各种动植物生生不息,在此上演着恩怨情仇的故事,也延续着荷花池的生命。

与自然相遇,感受生命之美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6-05 初夏,婺源,阵雨初歇,万物撒上了晶莹的露珠。 临近中午,太阳出来了,我们的主人公也出来晒太阳了,暖洋洋的阳光让它懒洋洋地趴着。 它,体型较长,身材健硕,行动有力,十分迅猛。一瞬间,我被击中了,突然就爱上了它。它的美,它的力量,它的一切。于是在得知它是石龙子,确认无毒之后,于是想和它做朋友。(如果你也想和TA做朋友,请你先了解它) 爱情总是盲目,而且追求者众多。看,它在水渠那里。 瞬间我们赶到水渠上,各自从5米远开始,我由直立变形为五体投地,另外一名小伙伴变形为四体撑地。一路爬着,一路跪着,前后慢慢靠近。 或许是因为我趴下了,心离石龙子更近,我终于匍匐前进到了它的面前。这是不足十厘米,手可摸到。它一会儿地看我,一会儿望着别处。 我静静地趴着,静静地聆听,静静地望着它,默默不语。 最后,我缓缓地伸出了手,慢慢地移动,轻轻用指头挑了挑石龙子的下巴,它居然没有被吓跑,只是别了别头,意思是乖,别闹。又轻轻地摸了摸它美丽光滑的鳞片,它没有一点反应,认可了我。这一瞬间的滋味,无法言语。 与自然相遇,生命的美丽与神奇,总是让我感动。愿我们相遇在自然的路上,以心交换心,用生命影响生命,创造生命之美。 图/文:螃蟹 编辑:发菜  

一个上班族的自然笔记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5-23 每个人享受自然的方式不一样,我喜欢随身带着笔和本子,无论是上班还是旅游,遇见一个人,捡到一颗种子,看到美丽的花草植物,都会记录下来,把这份喜悦,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办公楼的花圃里有一边刚移植上绣球花,美丽的粉红色,有些花瓣已经偏红了,有些还泛着白,泥土因为被种花的工人翻动打理过,之前繁茂生长的小草,酸浆花和大花咸丰草(也叫鬼针草),都因为被拔出来而变成了绣球花的肥料,很可惜呢,因为蜜蜂蝴蝶最喜欢大鬼针草了,四季都开花而且花粉量很大,所以一直备受蜜蜂蝴蝶的欢迎。因为被雨水打湿的关系,原来被灰尘覆盖的叶子,也都洗澡了一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啊。我在避雨的时候,一只可爱的斑纹蝶也飞了进来,趴在绣球花上,翅膀紧贴后面的叶子,前腿收了起来,它跟我一起在避雨呢,真可爱。 回家路上,空气因为大雨过后而愈发清新,天河南路上铺满了白兰花的花瓣,香味飘在空气中,让人心情愉悦,六运小区的凤凰树下一圈都撒满了掉落的凤凰花,有些落在花圃的鸭脚木上面,远看就像鸭脚木开满了红花,而且天空的云彩非常美丽,我脸皮很厚的想:这是大雨后的自然,送给工作了一天的我的一份厚礼呢。 我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在鱼塘边看到大簇大簇的鬼针草伴着月季在疯涨,蜜蜂粉蝶到处在围着它转,很受欢迎呢 雨后发现的两只鹿蛾,躲在长长的草叶下面,努力的制造“小小鹿蛾” 在厦门鳄鱼岛,荒野协会的陈德鸿老师在滩涂上发现了未成年的“中华鲎(hou)”,还给我们进行了精彩详细的讲解。 去楠溪江玩的时候,遇见当地的小孩子,怂恿他带我去找野生的刺莓和野生的猕猴桃,但是猕猴桃树上只有花,还没有果实呢! 在中大草坪捡到一片紫荆花的叶子,于是画上了满地都是的酸浆花,自然素材无处不在。 图/文:阿龟 编辑:发菜

春夏之交,自然最精彩

作者:| 11月 28th, 2014|分类:体验手记|

2014-05-20 5月的南方,春夏之交,雨水不停歇。 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如果你留心观察,在这个美好却带点小麻烦的季节,正在上演许许多多精彩的瞬间和故事。 雨后的青山,雾气蒸腾,生命正在此时孕育。此刻入山,避开风雨,便可遇见有趣的画面。 不下雨的白天,在花前叶上,不难发现蝴蝶。图中的蝴蝶为了躲避天敌的攻击,在尾部进化出两只“眼睛”,一对“触角”。这个以假乱真的设计往往可以迷惑敌人的攻击,在危险时可以救下自己的性命。 雨后,很多昆虫都开始出来活动。蜘蛛也在这时悄然出现,这样会比较容易找到猎物。很多人会以为蜘蛛是昆虫的一种,其实不然,仔细观察蜘蛛,它有几只脚?不妨数数看,昆虫不会有8只脚。 这就是昆虫的代表了——螽(音Zhong)斯。民间俗称纺织娘,盛夏时无论在都市还是乡村,都可以听到她们热情的歌唱。另外,螽斯的发声原理很像拉小提琴,可以说是昆虫乐队里的小提琴手。 这一只长相奇特的虫子是一种椿象的若虫——即还没有完全长大。仔细看它的背部,有没有很像三文鱼? 苍蝇是令很多人讨厌的昆虫,但看这一只,硕大的头部和超酷的“登山大眼镜”,会不会改变你固有的想法? 在自然中游走,植物是最容易观察的对象。但很多植物都不太起眼,需要大家蹲下来,甚至趴下来,细细观赏,才可以体会到一花一木的奇妙。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它们的名字,但无妨我们欣赏。 欢迎大朋友、小朋友和鸟兽虫木一起,去探索自然的精彩,向自然学习,在自然中成长。